时间:2022-08-30 22:37:50 | 浏览:3789
真正读懂一部书,至少要搞清楚几个基本问题:
谁写的?
什么时候写的?
为什么写的?
写的什么内容?
怎么写的?
这些问题,实际上决定了一部书的时代背景,思想背景,文化背景。
遗憾的是,两千多年来,解读《周易》的人无数,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回答过这些问题。
如果有,他们的答案也都是错的。
不信?看标准答案。
《周易》本经的作者,不是传说中的周文王,而是子思。
子思,孔子嫡孙。
子思对文王之德推崇备至,最先提出了文王演周易的说法。
子思把文王称为《周易》的作者,和战国时期动辄托名周公、黄帝和尧舜等古圣先王的风气有关。
子思不仅创作了《周易》本经,《大象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彖》等一部分重要的易传也是出自子思本人或者其门人弟子。
记载了孔子言行的《论语》,同样也是子思所作。孔子读《周易》的说法,源头就是子思。
子思一生,长寿高产,著述等身。
子思写《周易》的时间,约在西元前435年到前410年之间,战国前期。
子思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(公元前483年),鲁穆公(前410―前377年在位)死时仍然在世,至少活了一百多岁。
孔子晚年,子思在侧。
孔子曾在宋国得到易书《坤乾》,在鲁国得见据说周公所作的《易象》,晚年对易学发生兴趣,并从此时开始研究“性与天道”的问题。
孔子(前551—前479年)死后两年,子思十七岁(前467年)作《中庸》,记录孔子的性命之学。此时《中庸》里面已经有了《周易》的写作大纲。
郭店楚简中的《性自命出》,同样也是子思整理的孔子晚年性命之学。
孔子死后,子思师从曾子。曾子(前505年-前435年)死后,子思作《论语》,整理孔子及曾子等人言行。
子思所作的《缁衣》,写作时间应该与《论语》时间相近,同样也记录了孔子的言论。《论语》和战国楚简《缁衣》里面还没有孔子读《周易》的记录,今本中已经出现,可知《周易》的写作时间应该晚于《论语》和《缁衣》。
子思写的《五行》,后来被孟子所推崇,被荀子所批评。《五行》中的仁礼义智四德,就是《周易》开篇的“元亨利贞”四德,可知《周易》与《五行》年代相仿。
元前410年即位的鲁穆公曾经见子思,并当面怀疑子思著作中那些孔子的言论是子思自己说的。
这个时候子思已经73岁,《周易》应该已经完成。
子思写《周易》,是为了弘扬孔子晚年的性命之学。
《孔丛子》里面记载了晚年孔子与子思的一段对话:
夫子闲居,喟然而叹。子思再拜请曰:“意子孙不修,将忝祖乎?羡尧、舜之道,恨不及乎?”夫子曰:“尔孺子安知吾志?”子思对曰:“伋于进膳,亟闻夫子之教,其父析薪,其子弗克负荷,是谓不肖。伋每思之,所以大恐而不懈也。”夫子忻然笑曰:“然乎,吾无忧矣。世不废业,其克昌乎!”
可见子思是从小就立志要继承和弘扬孔子之道。
《论语》、《中庸》和《周易》等作品,都是出于同样的写作目的。
而且,《周易》一书,重点是要宣扬孔子的“性与天道”。
子贡曰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
性与天道的学说,是孔子晚年才成熟,所以连子贡等孔子高足都不曾听过,倒是子思从小陪着孔子,十七岁时写的《中庸》一开篇就是夫子从未和子贡提过的天道和性命。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。—子思《中庸》
易传《说卦》也说:
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也。
帛书易传《系辞》更是明确地说:
八卦以象告也,教顺以《论语》。
明确指出《论语》和《周易》的写作目的一样,都是要宣扬孔子的性命之教。
《周易》近五千言,总结起来只需一个字:“孚”。
“孚”之德,始于文王。
仪刑文王,万邦作孚。—《大雅》
文王临终,就以“孚”为训,作《孚训》。
历代周王,也都以孚为性命之学的最高德行。
永言配命,成王之孚。
成王之孚,下土之式。
所以子思在《周易》里也说:
有孚惠我德。—《益》
子思称文王作《周易》,实际上是把《周易》的核心思想“孚”归功于文王。
孚者,诚也。
诚,就是子思在《中庸》里反复强调的天人之道,性命之理。
诚者,天之道,诚之者,人之道。—子思
由于子思写《中庸》的时候只有十七岁,离孔子去世只有两年,我们只能认为,《中庸》里“诚”的理论必然是来自于孔子晚年所言的“性与天道”。
子思写《周易》,只不过是把《中庸》里的“诚”换成了文王的“孚”。
那么,子思写《周易》,是如何下笔?
一句话:“观象系辞”。
观易卦之象,写性命之理。
易卦诞生于遥远的上古时代,与天象和历数密切相关,因此具有浓厚的象数思想。
但是在子思之前的几千年里,这些卦的象数都主要被用于占筮吉凶。
直到子思死后两千多年的今天,绝大多数的人都还在用易卦来占断吉凶。
子思却从易卦这个历史悠久的象数体系中看到了更美好的可能。
就是用易卦的象数来阐述孔子的“性与天道”。
天道,天行也。子思在《周易》的开篇第一卦,就是取象于“天行”。
《建》,就是这个卦的卦名。
北斗的斗建,居于天心正中,正是天行的象征。
斗建居中运转,周而复始,指引着东宫青龙飞天潜渊。
就仿佛心中的诚孚之德,指引着君子修习成为大人的性命之道。
如此形象,如此精彩,如此深刻。
《周易》是如此伟大而经典的著作。
真正读懂一部书,至少要搞清楚几个基本问题:谁写的?什么时候写的?为什么写的?写的什么内容?怎么写的?这些问题,实际上决定了一部书的时代背景,思想背景,文化背景。遗憾的是,两千多年来,解读《周易》的人无数,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回答过这些问题。如
时光回溯, 2020年7月,龙华区在深圳市率先出台《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》,旗帜鲜明提出,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,启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引擎,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,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。两载衔枚,作为数字经济先行者的龙华,从
练瑜伽,对于想要进阶高难动作的伽人来说,每天除了简单的基础体式需要重复练习以外,有难度和强度的中高级练习也必不可少,也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力量,这样才能进步的更快。今天分享9个瑜伽人必须掌握的核心训练动作给大家,全方位强化核心,一定要收藏
更多精彩,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!2014年以来,通川区科学确立并坚定推进“双核双带六区”发展战略,坚持以“双核双带六区”发展战略组织项目工作、引领项目建设,累计包装项目近800个,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20个,完成总投资890亿元。魏蒲产业
第56篇读书杂谈之《周易.乾凿度》《周易.乾凿度》:易经变化的3条核心规律,学易的人要谨记《周易.乾凿度》:把握阴阳变化的3条规律,学习易经就开窍《周易.乾凿度》这本书,有些学者人认可,有的学者认为是伪书,文章中的孔子曰,应该是假借孔子为言
《周易》核心精选20句,成大事者无不读,句句都应该细细品读!
《周易》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,国学经典之一,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。《周易》内容极其丰富,对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是很多家庭为新生小
《周易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,是我国古代汉民族的思想,智慧的结晶。对我国的思想、文化、经济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!“文论语,武周易”,更是古代人取名的借鉴,男生大多从《周易》中取名,有寓意、有气势、大气磅礴,一听就是将
《周易》到底是一本什么书?我们应该听谁的解释?最靠谱的当然是《易传》自己的解读。《系辞》当中有一段,三次讲到“《易》之为书也”,显然就是在告诉我们《周易》是一本什么书。《系辞》首先说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不可远。”这是讲《周易》与我们普通人是什
《周易》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奇书。它让中国人着迷了两千多年,也敬畏了两千多年。《周易》在历史上受到的礼遇非比寻常,归纳起来,大约可概括为三大怪。第一怪,儒家一向看重仁义,崇尚礼教,却把《周易》放在《春秋》《三礼》诸经之前,奉为群经之首。第二怪,
朴易堂易学入门之周易源流及象数理占之学上古有三易,曰《连山》,曰《归藏》,曰《周易》,前两者已经失传,世上仅有《元包经》、《太玄经》留其余音,周易则相对系统保存下来。秦时焚书坑儒,周易以占卜之名而得以保存,独存其经传,象、数、占之学已幽隐。
《周易》在战国时代就被看作经典,后世更把它的列为群经之首。两千年来,读的注的很多,但关于它的很多基本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。01《周易》为什么叫“周易”?周,是指周代,夏商周之周。周易就是周代的易。易,是指变化。周易就是周代讲变化的书。《周易》
《披荆斩棘的哥哥》已完美收官。而张晋不出意外的顺利成团,也突破了观众对他的想象。一改荧幕上“武打”演员的固有印象,能歌善舞,更是幽默非常。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武打替身晋升成为金像奖的最佳男配。从幕后走到台前,其中少不了张晋自身努力地打拼,也离不
小姓名,大乾坤!《周易》被公认为“群经之首,诸子百家之源”,诡谲莫测,玄之又玄,本质是人类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处关系。周易为何与起名扯上关系?这个问题,其因大有可道之处,总的来说是“天道决定人道,人道受制于天道”。《周易》这部经典,其“易”字
近年来,乐至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,以陈毅故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,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统揽,以构建文旅产业体系为主线,加快建设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、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,持续唱响“陈毅故里·绿